次氯酸钠现场生产系统的技术原理及在水厂中的应用
为了防止饮用水传播疾病,在自来水厂的制水过程中消毒是的,它能消除水中致病微生物对人体的致病作用。目前,用于水体消毒的主要手段有投加、二氧化氯、次氯酸钠、臭氧及紫外线消毒。投加仍是常用的消毒方法,但由于投加的安全性正逐步被城市自来水厂的主管部门所重视,美国、俄罗斯、中国等围的大型城市的自来水厂纷纷改用次氯酸钠来消毒自来水.因为次氯酸钠技术的危险性远小于技术。AWWA对美国的大中型水厂调查表明,1998年的使用比例分别比1978年和1989年下降了7%和3%,而次氯酸钠的使用比例明显上升。
次氯酸钠在南方二次供水系统中的应用
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,高层建筑数量的不断涌现,二次供水系统的应用也日益增加。自来水进入二次供水设施后,由于水力停留时间较长,水质会因二次供水设施或其他外界因素污染而引起变化,细菌学指标超标和余氯量为零的现象时有发生。
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(GB5749-2006)的颁布,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,并对原标准35项指标中的8项进行了修订,大幅度提高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指标数量,对水质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其中规定氯消毒副产物和的限值分别为60μg/L和2μg/L,对其他卤代烃也作了相应的规定。氯消毒剂灭活细菌和病毒的效果较好,而且可以保持一定的剩余浓度,但是会产生卤代消毒副产物带来健康风险。控制出厂水中氯消毒副产物含量,使其达到新标准,饮用水氯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更加引起科学研究者的关注。但是随着饮用水“新标准”的执行,对二次供水采用次氯酸钠消毒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。次氯酸钠是一种、安全、广谱的杀菌、消毒剂。与传统的相比,其不仅安全便于贮存,而且在消毒过程中一般难以生成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,次氯酸钠消毒出水中和卤含量均比消毒低,同时,NH3-N、TP和CODMn去除方面也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。可见,在保证消毒效果的前提下能够降低出水中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量,采用次氯酸钠进行消毒,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消毒方式。
鉴于二次供水水力停留时间可能稍长,如何针对南方水质特点,尽可能低的投加药剂量和合适的投加时间间隔是抑制微生物生长,减少副产物生成以满足用户端水质达标关键所在。本研究拟通过改变药剂投加浓度、水力停留时间、水质条件、泵的启动频率等条件,探索其对消毒剂的衰减及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规律。
次氯酸钠在水厂改造中的应用
次氯酸钠在泰和水厂的应用,从安全与投加量的角度来看,是有百利而无一害,但从实际生产的角度来看,有利有弊。
(1)就安全性与投加量来说,次氯酸钠比消毒效果好,投加准确,操作安全,使用方便,易于储存,对环境无,不存在跑气泄漏,可以在任意环境工作状况下投加。
(2)加矾管与加氯管相距不能太近,如太近,影响混凝效果。
(3)就生产成本与企业效益来说,次氯酸钠成本较高。
(4)投加次氯酸钠对出厂水其他水质指标影响不大,值得注意的是出厂水pH值明显上升。
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次氯酸钠厂家供应的瑞明威于2025/5/7 16:34:58发布
转载请注明来源:http://tianjin.mf1288.com/tjrmwhg-2860626369.html